民间故事:食盒记
唐贞观年间,冬至节,本是亲友相访的日子,相州一户人家因一点小事闹得差点家破人亡。真真是∶
嫌隙偶因误会生,言语不敬未必真
无心人说小心事,多少姻缘毁于言
话说这户人家姓陈,家主名唤陈富,家境殷实,膝下儿女双全,儿子小名令哥,女儿闺名秀娥,年方二八,正是议亲的时候,媒婆日日登门却都无功而返。
有那好事之人偷偷打听才晓得是陈富早年间游走在外时将秀娥许给了友人之子,如今虽说故人杳无音讯,但秀娥却也不好再议亲事,对外只说已经议定了亲事,只等男方家来娶亲。
直等了三年,故人之子才携了信物前来求娶,一时传为佳话。
新近搬来的邻家听说了此事,觉得甚好,因此便央了媒婆前去说亲,要将自家女儿春喜说与陈家。在媒婆三寸不烂之舌下,自然成就了一段姻烟缘。
等到冬至日,恰巧是春喜的归宁之日,陈家上下准备妥帖,想着今日冬至,两家不远,便特意让厨房烧了个饺子的食盒带上。
春喜见了,心生不悦,觉得陈家怠慢了自己,但碍于脸面,也没说什么,只是在回去的路上与令哥抱怨了几句。
令哥是个孝子,自然听不得这些抱怨,但又不好说什么,便觉得新妇不省事。
回到王家,和母亲闲谈时,春喜便将觉得陈家怠慢自己的事情说与母亲,那王孟氏当时并未说什么,只劝女儿忍耐。
夜间夫妻二人闲话,那王孟氏不免添油加醋说了几句。王裘不知内里缘由,即是心疼女儿,又怕王孟氏瞎说,只当自己女儿不懂事,于是叫她过来斥责了几句,只说得春喜面红耳赤。
王孟氏本想让丈夫提点令哥几句,没成想丈夫倒训斥了女儿。心生不悦,翌日清早便对令哥有些冷淡,既无好言好语,又无好茶好饭。
令哥勉强忍耐了几天,回家便将自己的遭遇说与了父亲陈富。陈富倒没什么,想着令哥年小,许是行事萎撞,命他到岳家赔礼道歉。那令哥闻言十分气恼,提了礼物出来转身给了路边的乞丐,半晌后归家,只说已经去过。
过了几日,令哥母亲见他闷闷不乐,先是问了几句,见儿子不答,于是便问了在旁伺候的儿媳,春喜支支吾吾地说了那日的事情,陈秦氏听了后只说他们小孩子胡闹。不过自那日起,春喜便觉得婆婆待自己不如之前好,稍有不顺,便觉得婆家苛待,是以每次回娘家,便同
母亲抱怨几句。不过一年,便闹的夫妻离心,婆媳不睦,家庭不和,如若不是因冬至时节百官绝事,只怕已经合离。
正当闹得不可开交时,秀娥叫人捎了口信,说丈夫伯远将到相州任职,他们不日将归家。
果然到了冬至日,秀娥和丈夫伯远登门,拜见岳父母后,伯远便恭恭敬敬地送上了事前准备的食盒,揭开食盒,里面是两碗洁白如玉的汤圆,那陈富早年间是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知道这是宣州冬至节的习俗,觉得伯远有心,于是笑嘻嘻的受了。
夜里,秀娥想着母亲上午见她奉上汤圆时面露不满,于是趁着请安时赶忙悄悄地跟她说了缘由,说是自己婆婆特意嘱咐他们买个汤圆的食盒带上,她本也不明其中的道理,偷偷问过伯远后才晓得婆婆是按照宣州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给岳家送上汤圆,以示尊重。
听过这些,陈秦氏心内欢喜,教导秀娥以后要对自己婆婆恭敬。后来果然秀娥一家过的甚是和美,此是外事,暂且不提。
只说因为秀娥省亲,家丑不好外扬,春喜和令哥也不好再闹,便装作一团和气,倒也省心。
一日夜间,春喜冲令哥抱怨道∶"你家大姐都晓得冬至归家要到汤圆,你怎地如此不懂礼仪,去我家却只带个饺子食盒,可见是小瞧我家。"
那令哥听了也赌气道∶"我去你家时,你母亲也未见一个笑脸,可见也是瞧不上我家。"
两人虽说已经成家,可到底年小,说话也不知轻重,渐渐吵闹起来,搅得全家不宁。
夫妻二人吵架,陈富和陈秦氏不好说什么,倒是秀娥听出了其中的缘由,先是劝了弟妹,骂了弟弟,回身又跟父母解释。
原来春喜家是江州人,搬来相州时间不长,不知相州冬至节喜食
饺子,那日冬至归家见令哥提了饺子,而日常生活中又有诸多不同,两人赌气不说,才会闹至如此。
既已说破,春喜也不好再闹,陈富做主,命令哥将岳父母请了来,两家坐在一起,把话说开,倒也就此安生了下来。
只是已生嫌隙,毕竟不同,到底不如别家和美。有道是∶
千里姻缘一线牵,莫因琐事毁前缘
平日休将闲言碎,入乡随俗好团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