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曾两次舍命救出刘备之子刘禅(即后主),为刘备所重,为民间所敬。然而,赵云死后多年才被刘禅追封为顺平侯,这与他的功勋和名望似乎不相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赵云本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二是蜀汉朝廷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三是刘禅的个人品质和执政理念。
赵云本人是一个忠勇无双、正直无私、不求名利的武将。他从公孙瓒投奔刘备后,一直随从左右,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战役和事件,如长坂坡、赤壁、定军山、汉水、箕谷等。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也在内务上有所建树,如平定桂阳、劝谏还田、约束孙夫人等。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对刘禅慈爱有加,对同僚友爱互助。他虽然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和赞誉,但他从不自满自傲,也不追求高官厚禄。他甚至在箕谷之战失败后,自请降职为鎮军将军。可以说,赵云是一个有大将风范的儒将。
其次,蜀汉朝廷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也影响了赵云的封爵。蜀汉建立后,由于国力弱小、地域狭窄、敌强我弱、内忧外患等原因,实行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严苛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旨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激励士民的奋斗和牺牲,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在这种制度下,封爵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封爵必须有足够的功劳和贡献;其次,要封爵必须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再次,要封爵必须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支持。而赵云虽然有功劳,但他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擅长与人交往,更不会拉拢门客和亲族,因此在朝廷上并没有太多的声望和势力。他的功劳也往往被其他人所掩盖或抢占,如长坂坡之战被张飞的断桥所夺目,定军山之战被黄忠的斩夏侯渊所炫耀,汉水之战被诸葛亮的火攻所掩盖。他的时机和条件也不太合适,如刘备在平定益州后,为了安抚百姓,没有封赏诸将,而是将田宅归还给民6;刘备死后,蜀汉陷入了内乱和外患的困境,朝廷多事,无暇顾及封爵之事。
最后,刘禅的个人品质和执政理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刘禅继承了刘备的王位后,虽然尊重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计划,但他本人并不热衷于恢复汉室的大业,而是倾向于与曹魏和东吴和平共处,他对于朝政的处理也不够积极和果断,而是任由宦官和外戚干预和操纵。他对于功臣的封赏也不够慷慨和公正,而是受到了私情和偏见的影响。他对于赵云的封爵,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和尊敬。他虽然在赵云死后不久就追赠了他为车骑将军,但是却没有给他封爵,而是等到了十年后才追封他为顺平侯。这可能是因为他对于赵云的功劳没有充分的认识,或者是因为他对于赵云的忠义没有充分的感激,或者是因为他对于赵云的威望有所忌惮,或者是因为他受到了其他人的阻挠和反对。
综上所述,赵云救主两次,为何后主晚封顺平侯,是一个有着复杂原因的历史问题。其中既有赵云本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也有蜀汉朝廷的政治环境和制度,还有刘禅的个人品质和执政理念。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赵云的封爵被延迟了多年。这也反映了蜀汉后期的衰落和困境,以及功臣们的不幸和悲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