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八一路”
作者:王善国
八一路是哈密市最亮豁、最漂亮的一条路,尤其到了晚上,华灯初放,灯火辉煌,这条宽敞、明亮、平坦的大道,一直通向远方……
于鼎文发来的一组老照片中,有一张是一位戴棉军帽的解放军战士正在努力推着沉甸甸的独轮车起步,车里装滿了土石,旁边两位解放军战士刚装满这独轮车停手,为推车者鼓劲,右侧几位女同志手持铁锹,用敬佩的目光望着敢于推重车的战士。手推车上写着“社会主义是天堂”。
1957年,我们提前超额完成了“笫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从上到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十分高涨,提出了“跑步奔向共产主义”的豪言壮语。“让高山低头,教河水让路”的巨幅宣传画赫然画在当时“老城”县党委大门的右墙上格外醒目。“跃进,跃进,大跃进,大家都来看先进比先进,十五年内要赶上英国,中国人民有信心……”,这首歌连当时镇二小维吾尔族学生都会唱。几乎所有报纸头版头条都有“钢铁元帅要升帐”的标语和文章。
记得刘天山的父亲在世时讲,中央决定要在西北建三个大的国有钢铁公司:一是酒泉钢铁公司。二是哈密钢铁公司,三是建在乌鲁木齐头屯河区的八一钢铁公司。其中哈密钢铁公司条件最好,东有雅满苏铁矿、天湖铁矿和黑峰山铁矿,中有巴里坤煤矿,西有三道岭煤矿,沙泉子煤矿,与炼铁有关的矿产遍布东天山崇嶺之下的石丘沟壑,苏联专家和国內的学者都看好哈密。
哈密钢铁厂的选址是以“尖尖墩(旧烽火台)”为中心方圆十几公里的“北戈壁”,当年这里都是坑坑凹凹高低不平的盐碱滩和骆鸵剌土包。要建厂,要发展,修路是笫一工程。当时哈密人口少,除了农民,几乎没有壮劳力。一声号召,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组成“修路大军”奔赴戈壁,但技术差,工具落后,进度慢,跟不上“大跃进”的速度。此时驻扎在“大营房”“小营房”和“汽二团”的解放军战士冒着戈壁滩上的风沙严寒来支援修路并成为主力军。提前完成了一条南北长约多十多公里、平坦坦的碎石子公路工程。
水泥、钢筋、木材、耐火砖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哈钢工地,公路以东的礼堂、水塔、公共食堂、学校、医务室、办公区、材料库、职工宿舍、商店等等拔地而起,约有一万五千多名专家、干部、工人、家属及服务人员集中到这里,人们称这里为“一万五”。28立方米炼铁炉的熊熊烈火映红了半边天,北戈壁成了哈密建设“社会主义天堂”的“大本营”,内地好多有志青年也纷纷克服各种困难来到哈密,投入了大炼钢铁的洪流中……
人算不如天算,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哈密钢铁厂“三上三下”的苦涩大家都经历了,不须多言。
被当时人们称为“一万五”以北的地方,成为“火箭农场一分场”的一部分,现属于兵团十三师;公路以南以东之地和房屋,1965年借属天津迁来的笫二建筑公司使用,现在已成很多单位、学校、企业所在地,“一万五”这个名称早被人们遗忘。当年由解放军修好,被老百姓赞称的“八一路”,也已变石子路为坦荡如砥的新式公路,两侧高楼林立,每天有成千上万辆各类车辆从“八一路”疾驶而过。
感谢公路局城建局的同志仍然把这条路称为“八一路”,它的名字是历史、是奋斗!于鼎文的那张照片,是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是天堂”之路的見证。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感谢于鼎文老朋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