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漫话」出类拔萃的英烈之子一一 袁 振 威 -许遐达
11月4日中午,炜儿在家庭群里转发了一个帖子:《35岁的新四军巨头,交… … 》。帖子下面还有条短语:
@孺子牛 爸,袁振威是您的同学吧?
看着儿子的短语问话,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多年不见的袁振威的昔日形象来。于是随即打开帖子细读。
这是一篇记录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革命经历和1941年1月15日在敌强我弱、自己受了重伤的严峻情势下,为了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决绝地对自己开枪自尽的文章。
长征干部,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那么袁振威和袁国平是何关系?他是袁国平和邱一涵(长征女干部、50年代初任江苏省委常委、监委书记等职)的儿子。是我在南师附中(今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好友。他大我两个月,同岁。
要说我和振威的同学关系,可谓说来话长。
1953年7月,我在家乡曙红小学(今灌南县汤沟镇)一毕业就随伯父去古都西安求学。可谁知那年西安中考早,当我抵达西安时考试已经结束。一直等到10月第二次招生,我才考入西安市一所名校第三中学初中部。三年后又升入本校高中部。在西安读书生活了5年。说句实话,在外5年生活不易,有些情况变化,使我的思想产生了波动。
那时伯父家人口多,收入低,自己也困难,根本无力资助我上学。我上学的所有费用,其实一直是由当年在全国妇联工作的小姑承担,她每月按时按点将钱寄汇到我校。如此情况,就失去了于千里之外在西安求学的意义。加之我当时年龄尚小恋家。于是就有了转学江苏南京的念头。因南京离家近,优质学校又多。那里还有近亲堂叔在省民政厅工作,他可以帮我联系一所条件好的学校转学。说来幸运,叔叔联系的学校竟是南京市最好的一所中学南师附中(今南师大附中)。就这样,1958年9月开学之初,我经过学校严格的转学考试和审查被接收。终于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我插班高三乙就读。班主任吕鸣亚,是一位教俄语的中年老师。语文老师杨时久,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年教师。
有缘之人遇良人。我竟和口碑好、威信高的袁振威同班同组。
南师附中是一所省委机关和南京军区干部子女集中的市属重点中学。记忆中,军界刘伯承之子、省长惠裕宇和省委副书记管文蔚的女儿等党政军界领导子女均就读附中。至于厅局级以下干部子女就更多了。俨然是一所省属干部子弟学校。
后来,因东南亚国家的一股反华势力反华,华侨纷纷回国。所以附中又政策性地接纳了一批印尼、新、马、泰的归国华侨子女(我们班就有7名)。学校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师生众多,管理复杂艰难。校长由省教育厅副厅长沙尧兼任,李副校长是市物理教学名师(名字记不清了)。
附中不仅拥有全市一流的语数理化等主要学科的优秀老师,而且因是南京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本是一家。所以教学设施和师资都可以根据需要统一调配使用(比如当年的校团委书记刁培萼,就是从南师调过来的)。附中的硬件软件均比一般中学好许多。加之学生文化课学得好,基础扎实。因此每年的高考升学率,总在全市数一数二。只有十中(金陵中学)才能和附中比肩。能在这样的一所学校读书,不知是多少家长和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啊!
今天想来,我在南师附中的求学时间虽短,但这段学习生活,仍有许多值得回忆和怀念的地方。
振威是一个性情开朗乐观,心态积极,思想活跃,耐不住寂寞,闲不下来的人。所以班级各项活动和学校每次的大型活动,如没有特殊情况,你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袁振威和妈妈邱一涵(长征干部,50年代江苏省委常委、监委书记)
1958年是大跃进年代。各行各业齐上阵,全民大炼钢铁,便是当时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举全国之力,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实现钢产量1070吨的口号。学校自然也不能置身于运动之外。于是南京小红山上撒下了我们运送耐火砖(砌高炉用)的汗水。同样,体育运动事业也要跟进。创健将,放卫星!学校搞创4红(4个体育项目)即是一项重要内容。全校人人参与,个个过关,才能叫红。全班红,全校红。其中百米短跑项目的达标,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因个矮,腿短,速度慢的我,多次测试过不了关,拖了班级的后腿,很自责,很内疚。时间不等人。同学们急,我更急!可白天上课,还有各种活动,没时间练怎么办?经大家讨论决定:利用晚自习后的时间反复地练跑,测试,总该能达标过关了吧。
记得有天晚自习一下,全班同学就带上锣鼓家伙齐上阵,陪我和另外几个没达标的同学到操场上去练跑,测试。同学们为了尽快让我们这几个困难户达标过关,竟于裁判发出号令枪后,在跑道两边,以敲锣打鼓,齐声呐喊的特殊方式,为我们鼓劲打气。耍猴似地把我们几个困难户一一“推”到了终点。此时,只听裁判惊呼:达标!过关了。听声音,比他自己冲线达标还高兴。操场上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声,打破了夜晚操场的寂静。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同学们的温暖。
不过腿短也有腿短的长处:速度慢,耐力强。记得在之后不久的一次10公里马拉松比赛中,我以全校50几名的好成绩,为班级争了光。
这些活动,我想振威也一定亲临现场,置身其中,还记忆犹新吧?
教学上,附中老师们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法,自不待言,无需赘述。这里要说的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事。即陶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长张珏哲先生的夫人,市数学名师)老师为身体不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赠送牛奶的事。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叫谢儒的同学,他曾一度数学成绩下滑。据他自述,一用脑子就头晕。陶老师听了分析说:这可能是因家里饭食不好,营养不良所致。然后毫不犹豫地对谢儒说:“从明天起,送你一磅牛奶,喝段时间看看怎样。”陶老师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惊讶声一片,有的还小声地议论着。今天想来,同学们的惊讶也好,议论也罢,我以为都可以理解。因为在那个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的年代里,喝牛奶对多数人来说是奢望。老师赠送牛奶给学生喝,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说了不怕大家笑话,别说那时我还没喝过牛奶,就连一磅牛奶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心想:人家谢儒真有口福!事后我还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具体体现吗?谢儒家境或许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出众。但陶老师并未因此而歧视他放弃他。相反,是不惜代价和精力去帮他教他。“有教无类”,可敬可佩!
陶老师的良苦用心,这种关爱学生的举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数十年后的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
转学南师附中,本是件好事,幸事。但也有环境生疏,不习惯,不适应,孤独的烦恼。尤其是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无人说话、倾心交流的孤独感,如影相随,令我多少天不开心,感到日子很难过。可就在这时,同宿舍、同一小组的袁振威同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生活中。他可能早看出了我的心思,便主动地接近我,关心我,开导我。振威的为人处事,行为举止,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不知是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还是命运的安排,是遇见的缘分。不久,我们便成了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好朋友。特别是听说他是班上唯一的共产党员后,我更加从内心钦佩他、敬重他、羡慕他。因为我在高中二年级时就打了入党申请报告,是入党积极分子。
高中毕业时,我和振威还互赠照片,以作纪念。
我这里珍藏的振威三张照片,正好反映了他三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三个里程碑。
青年照
一张是高中毕业时、身穿中山装的青年照。青春帅气。另一张是身着海军服的壮年照。威武豪气。第三张是身穿休闲服的暮年照。精神矍铄。
岁月虽催老了他的容颜。但是他的心却永远不老,永远年轻。
他用自己的行动和信仰书写出永恒的篇章,散发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
在我的心目中:振威是一个政治素质高,有严格党性,原则性强,是非分明,有正义感的人。他又是一个有保密意识,严于律己,嘴紧,从不犯自由主义,不传小道消息,忠于组织的人。他还是一个极有涵养,谦虚谨慎,不事张扬,保持低调的人。他也是一个善于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热心助人,人缘特好的人。他更是一个朝气蓬勃,堪称班上性情最开朗,内心最阳光的乐天派!他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和快乐带到哪里。那时他的学习成绩虽不拔尖,但各科学习均衡发展。因此,当后来听说他考取赫赫有名的哈军工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有崇高的政治抱负,各方面都很优秀。本该如此!
1959年7月高考后,我和振威各奔前程。数十年彼此杳无音信。可是重感情、笃信“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能走得更远”的我,一直在苦苦地追寻着,耐心地等待着,我们相会的那一天,那一刻。
皇天不负有心人!1989年8月13日这天,《新华日报》上的一条惠裕宇省长追悼会的消息,让我惊喜地发现到振威的名字。终于捕捉到了他的信息和线索。于是我立即给发消息的记者屈志坚同志写信询问,请他告知振威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出我意料的是,这位素未谋面的记者,认真负责的及时复信,详细告知他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至此,我们中断了整整30年的联系,竟是在一位素不相识的记者热心帮助下联系上。为我的寻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至今想起此事,还为那时未能感谢屈志坚同志而感到惋惜和愧疚!
之后,记得我们通过电话,我还专程去南京一趟。我们会见于海军指挥学院内,交谈于学院林荫道上。可惜我来去匆匆,我们未能把酒话桑麻,畅叙别后情!
.壮年照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又过去了24年。已经联系上了的我们,在微信里见面,聊天;在电话中隔空问好,交流。彼此感慨系之:如今的我们都是八十五岁的耄耋老人了。世事变故,人间沧桑。但我们友谊如昨,感情未变!
最令彼此欣慰的是:我们各自都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孙各得其所,学业优秀,事业有成!
更令我高兴的是:
振威,经过数十年的刻苦攻读,努力拼搏,成绩斐然。不仅成为业内功勋卓著、没拿奖(因研究项目密级程度高,不能公开评奖)的少将功臣,而且是教授、博导、院专家组成员和海军指挥作战研究领域的翘楚。我军不可多得的高级军事专家。可谓实至名归!
难怪有报道说:年已八旬的他,还战斗在教学一线,还在带博士研究生,还在搞海军指挥的学术研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发挥余热!
当前,世界不安宁,南海不平静,台海不和平。现代战争,人民海军肩负重任,岂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必须枕戈待旦,严阵以待!
历尽人间沧桑的我们,回顾各自成长的历程和轨迹。我似忽然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世事和道理。
暮年照
我终于明白:振威当年在附中读书时,何以那么近乎刻薄自己,吃喝对付,穿着朴素,平易近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几乎一年四季都穿一套褪了色的蓝制服,足蹬一双半旧不新、失去光泽的黑色皮鞋。平凡得竟无人知道他是高干、烈士子弟。何也?因为他四、五岁时就拉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过饭,吃过苦,受过罪。而他稍大后,母亲是他的最好老师。她虽为革命作出了许多贡献,但她从不以功臣自居。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就是对振威的教育也不娇惯,不溺爱。她让振威从小生活在群众中,成为群众的一员。她从不给振威买玩具和高档衣服,更不给他买时兴耀眼的自行车。振威普通得连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是首长的孩子。正如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我一直是炊事员的儿子,直到母亲去世见报后,有的老师才知道我父母的情况。”
振威没过过一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女生活。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在如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的人。又有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怎会傲视自己,歧视他人,高人一等,鱼肉百姓?!振威和那些堕落为父辈逆子,党的叛徒,人民罪人的红二代,官二代们相比,谁崇高,谁卑微?黑白清楚,泾渭分明!
我终于明白:振威何以没有像有些红二代,官二代那样,一旦公权在手就任性。公器私用,权权交换,权钱交易,权色交融。花天酒地,忘乎所以。忘了“初心”,丢了“使命”?!
那是因为振威的心中,始终牢记父亲的遗愿和嘱咐。他不在乎名与利,只在乎是否能和父亲一样,为革命奋斗,为民族奋斗。中华民族之崛起,是他的不竭动力。
我终于明白:振威何以鞠躬尽瘁为事业,退而不休,无休无止地玩命地做工作,干事业?
是因为他的心中铭刻着母亲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不要把你爸爸的功劳记在你的账上。要忘记社会上给予的一切优越条件,依靠自己去生活。”
所以当有人问振威:“你一生拼命工作,到底图个啥”时,他则掷地有声地答道:“我个人无所图,只图振国威,扬军威。”
母亲语重心长的话固然是振威的精神支柱,前进的动力。而周恩来总理的耳提面命的教诲 ,则更是他生活、工作和事业的定海神针,是人生路上的灯塔和方向盘。一次,周总理亲切地対振威说:“你要继承他(袁国平)的事业,不要迷失政治方向。”多少年来,振威一直牢记周总理这句意含深重,字字千钧的话。继承父志,把好方向,努力奋斗,踏实工作。如今他虽功成名就,但却不像有些人那样,身在祖国,向往外国。他们以各种借口移居国外享清福。而振威却不然,他牢牢把握“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方向。以耄耋之年,衰弱之躯,继续战斗在教学科研岗位上。他豪气地表示:“不能擂鼓上前线,尚能躬耕育英才。”
因此振威虽已退休,但他退而不休。还在带研究生;搞课题研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在用自己的执着追求和顽强拼搏诠释着,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叫“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内涵。
我终于明白:振威何以是一颗革命的锣丝钉。党叫他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上学时,他听从党的召唤:读哈军工,上国防大。工作后,他服从组织安排:在海军装备系统一干就是20年。但当海军指挥学院急需教学人员时,已46岁的他,二话不说,服从工作需要,毅然改行做教员。因为他懂得:于共产党员而言:党的需要,就是使命。于军人而言:服从命令,即是天职!
改行,就意味着自己一下子由内行成为门外汉。振威岂能没想到?要一切从头学起的难和苦,振威哪会没想过?然而他用行动说话:无畏!我行!请领导和战友们放心!
于是,他用勤奋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积累、研究、调查、论证、实践。就这样,他从普通教员,很快成为教研室领导、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和院专家组成员。他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的教学骨干。还主持过十多项总部和海军作战指挥领域的重大课题研究。
所有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他的素质和思想:知识改变命运,智慧擘画蓝图,勤奋创造奇迹,顽强描绘辉煌!
我终于明白:振威何以那么爱党爱国;那么爱戴、尊重父母的老领导,老战友,老同志?
这是因为振威2岁失去父亲,17岁又痛失母亲。他是烈士遗孤,是革命后代。是党和国家培养了他,是父母的战友、同志接过父辈的担子,抚育了他。振威就像潘冬子,是党的孩子。母亲去世后,省委专门作出决定:由江渭清书记代管他的生活。(当年在校期间我只知道江书关顾他的生活,但不知道党内还形成了决议)江家有他的床铺和一切生活用品。江书记对振威说:“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你虽然喊我叔叔,我承担的却是做父亲的责任。”之后,他和大他一岁的江书记的儿子江旅安,好得亲如兄弟。江书记夫人徐敏也视振威如己出。疼爱,呵护有佳。
振威曾在一篇文章中由衷地说道:“我成了江家唯一一个不姓江的儿子,得到的却是比儿子更多的关爱。”据说陈毅夫妇,张震夫妇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先后给予过振威无微不至的关爱。看到这些,我无限地感慨:毛泽东时代,在革命队伍中。人与人的关系怎么这样的友善、亲和?官兵、同志之间的感情又怎么这样的深厚,淳朴,真挚?然而如今的社会,世态炎凉。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令人心寒,感慨万千!
袁振威,这位不见经传的专家学者,海军教科战线的无名英雄、不拿奖的少将功臣、英烈袁国平的爱子、优秀的中共党员。以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宗旨,以踏踏实实工作的态度,以超越自己、敢为人先的精神,以硕果累累的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告慰在天之灵的爸妈。令人敬畏!
振威,是一个有血性,热爱党,忠于国,懂感恩,知回报,讲诚信,说得到,做得到。是坚强可靠的党的好儿子,英烈的好后代。
注:
*袁国平(1906.5.26.一1941.1.15.):
他出生于湖南邵东市一个以弹棉花为生的贫苦家庭。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此后,他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历任西北革命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
抗战爆发后,袁国平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1938年3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的突围中身负重伤,不能继续前行。他为了不拖累战友,宁死不当俘虏,拔枪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自尽身亡。实现了他的“如果我有一百颗子弹,要用九十九颗射向敌人,最后一颗留给自己,绝不当俘虏”的誓言。时年35岁。
长征期间,袁国平一直跟随着毛主席,还留下了《和毛主席长征诗》的诗作,解放后收录于一本《革命烈士诗抄》中。毛主席了解袁国平,信任袁国平。当他得知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一职空缺好久时,便主动找来新四军政委项英说:袁国平能力很强,适合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于是在毛主席的推荐下,袁国平顺利上位。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也多次称赞袁国平:“袁国平是政治工作的专家,对军队建设贡献很大。”还当面教导其子袁振威说:“你要继承他的事业,不要迷失政治方向。”
作者简介
许遐达,男,1939年8月生,江苏灌南人。大学文化,师范类语文高级讲师,2000年3月于原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退休前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均笔耕不辍,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发表杂感、随笔、散文百余篇,曾拿本地书号出过写作专著《趣谈作文》,另外自费出版《悠悠寸草心》散文集三本。
▼▼▼
“又红又专” 溯源
听故事忆过往
亦生亦友亦师韩同礼
从打工妹到女老板的华丽转身
感受 “知足常乐”
东海我的未了情
亲如手足的故事
一 场 别 开 生面 的 故 事 会
最 后 一 次 讲 话
心灵深处的记忆 反思 拷问
家 书 抵 万 金
君子兰的故事
世上还有一种爱叫小姑
往事如烟人安在
育 子 有 道 成 才 可 期
说 “缘 分”
一 条 黄 色 毛 军 毯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友情提示: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